欢迎您访问中技网官方平台!
关注我们:
 服务热线:010-82830965
技术分类
技术分类
市场动态

国家智库主编任玉岭谈对改变科技成果转化率过低的认识与建议(一)

发布时间:2019/6/14 18:22:39

编者按中技网转载任玉岭主编的文章,是为了更好的推动和促进我国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工作,审视过去,面向未来,逐步完善和探索我国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流程和工作路径。他从我国实际出发,列举大量事实深刻阐述了科技成果转化率过低以及许多不成熟的科技成果不是成果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项目研发投入所产生的实际效果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等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认识,任玉岭主编在文章中谈到研究和审视科技管理路径问题,并不是要否定过去的路径,而是要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原则下,检讨科技管理路径同新形势新要求的不适应,查找影响真正科技成果形成的弊端和阻力我们认为值得从事科技成果管理和技术转移转化工作的同仁们研究、探讨和交流,文章来源于企业家日报,因版面有限,分二部分转载:

 

国家智库主编:对改变科技成果转化率过低的认识与建议(一)

来源:企业家日报

■ 任玉岭 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家智库》《中国智库》主编,原国务院参事、东中西部区域发展和改革研究院院长

在我向一些老科技工作者调查他们对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的看法时,有位同为某部副部长及中国科学院院士的老科学工作者斩钉截铁地说:“科技成果转化率低,归根结底是真正的成果过少造成的,也因为很多所谓的成果还不是成果”。

一、科技成果转化问题,是经济问题,也是政治问题

国家启动科技创新驱动战略,并将其摆到战略的核心地位,其目的,就是为了通过创新驱动,创造更多的科技成果并用于生产建设,以达到更好转变发展方式,提高生产效率,做到节能减排,实现可持续发展,为实现强国富民的中国梦做贡献。

迄今我国有科技人员3000万人,有从事科技研发的人员106万人,分别占到世界的的第一位和第二位。我们的研发投入近年来每年都以两位数的增速快速增长,研发总投入已占到GDP的总量的1.98%,这同中等发达国家对科技的投入基本相当。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推动下,我们每年至少有3万项科技成果问世,有7万项专利成果诞生。如此众多的科技成果,可喜可贺!从表面看,创新工作不可谓不热热闹闹,不可谓不政绩辉煌!

但是,令人遗憾的是我国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仅有10%,比美国80%转化率低70个百分点。这就是说,我们用了数以万亿计的资金换来的研发成果,有90%打了水漂。如此大比例的科技成果不能对我国的生产建设、企业进步发挥作用,实则是极大的浪费。对此,不予高度关注和重视,也可说是科技界奢侈、铺张的一种表现。如果不下功夫扭转这种局面,任其发展下去就对不起国家和人民。

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成由勤俭败由奢”,面对科技成果90%不能转化的大问题,如果让其长期存在下去,也会不可避免地毁掉我们科技事业。

最近调研中,无论走到哪里,大家都在伸手要钱,呼吁要加大科技投入。根据我国发展形势,不断加大投入是必要的,但在我看来,怎样想办法用好现有的资金,这才是符合中央的要求的。习总书记所谈的“多想想困难群众,多想想贫困地方,多做些雪中送炭、急人之困的工作,少做些锦上添花、花上垒花的虚功”,在科技界同样是适用的。

因此,我们再不能对科技成果转化率过低的问题沉默不语,麻木不仁了,也再不能无限宽容、置若罔闻了。应该将其同创新驱动战略的核心地位联系起来,作为重大的政治问题予以研究和探讨,找出科技成果难以转化的根本原因,搞好对症下药,确保研发工作的有效运行和创新驱动战略的顺利实施。

二、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的根本问题,在于很多成果不是成果

现在社会上有一种重要的认识误区,那就是认为科技成果转化率低,是因为对成果转化投入过低和重视不足造成的。因此,一讲要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就是要加大推广投入,增设推广机构;再就是认为科技成果转化率低是给研发人员让利不够,所以最近国务院出台了可以技术入股的政策性刺激。这在我最近收到的北京、上海、浙江、武汉等多所重点大学的改革方案中,凡涉及科技成果转化的篇章,都有同样的反映。那么事实真的如此吗?加大了投入,扩大了刺激就一定能解决成果转化率极低的问题吗?不是,绝不是!

在我看来,以上的观点和思维,虽有一定道理,但基本上属于误区。以我在大学研究机构、地方研究机构、部委研究机构和中国科学院研究机构从事研究的经历和在国家科委管理科技工作的深切体会,我认为当今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的根本原因则是这众多的科研成果或是脱离了社会需求或是没能成为真正的成果所造成。90%以上的科技成果不能转化为生产力的根本原因,除了少数成果是因为缺乏实际需求而无人问津外,主要原因还在于这些成果没有达到可以向生产转化的成熟度,在于这些成果的不是成果。

在我向一些老科技工作者调查他们对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的看法时,有位同为某部副部长及中国科学院院士的老科学工作者斩钉截铁地说:“科技成果转化率低,归根结底是真正的成果过少造成的,也因为很多所谓的成果还不是成果”。

多少年的研发与管理科技的经验和体会,使我深深地感受到:科技成果就像树上的果子一样,那些成熟的桃、李、杏、苹果、梨等等,又好看、又香甜,必然受到人们的喜爱,引起市场的青睐。相反,刚刚结下而远未成熟的果实,又酸、又涩,必然引起人的反感,遭到市场的排斥和淘汰。事实上,一些有社会大量迫切需求,而又能够产生较好经济效益的科技成果,它们的推广常常是不胫而走、不翼而飞的。相反脱离社会需要的或是社会需求面极其狭窄的科技成果,特别是那些大量不成熟的科技成果,由于经济指标未能达到生产要求,尚不能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往往是十分难以推广。

我们现在众多科技成果难以转化,并造成90%的科技成果打水漂,其根本原因还在于这些成果的不成熟。为此,我们在推进和解决科技成果转化率过低问题时,决不能就事论事,或按照面少了加水,水少了加面的办法来解决问题。正如赵朴初老先生当年讲过的,如果脑袋都掉了,哭头发还有何用?在科技成果本身存在的问题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的话,怎么加大推广力度都将无济于事或难以真正解决问题。为此,就必须从认识上走出成果乱象的误区,从实践上摆脱成果转化只治标不治本的邪路,只有扭着“改变成果不成熟或非成果充斥市场”的牛鼻子,我们才能够真正解决科技成果转化率过低的根本问题,才能使创新驱动的战略落到实处。

三、努力克服科技管理的路径惯性,方能创造出更多科技成果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科技改革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对促进科技创新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随着我国经济总量位居世界第二,而又出现了严重的地区差和收入差,环境污染严重、产能明显过剩、资源严重紧缺情况下,国家对创新驱动提出了更高要求,尤其是90%科技成果不能转化为生产力的新形势,这就十分需要研讨和审视我们的路径问题。

研究和审视科技管理路径问题,并不是要否定过去的路径,而是要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原则下,检讨科技管理路径同新形势新要求的不适应,查找影响真正科技成果形成的弊端和阻力。根据我的观察和调研,至少有以下几方面的路径惯性是很值得研究的或是需要在前进的路上克服的。

一是需要克服重跟踪模仿的路径惯性。改革开放之初,我们的生产技术处在全面落后的状态下,经历了一条“拿来主义”路径,这是必要的。在那个时间重引进、重跟踪是形势所迫,跟踪模仿的“拿来主义”的做法不仅明显加速了我们的经济建设,也快速推进了我们的科技进步。但是,今天的形势不同了,如今我们的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二,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科技实力都迈上了一个大的新台阶,这同前30年的基本情况有了很大的改变,如果再不重视自主创新,总量跟在别人后面学步和模仿,那就永远不会缩小差距。按照现有的条件和实力,我们应该而且有理由树立攀世界科技高峰的自信心,创造引领世界潮流的新成果。为此,就一定要克服跟踪模仿的路径惯性,确保创新驱动顺利运行。

二是需要克服“以论文论英雄”的路径惯性。多少年来,直至今天,不管走到哪个科研单位,一谈工作成绩,首先是发表了多少论文。尤其在职称评定上,完全以论文为依据。在改革开放初,中国因为长期封闭,缺乏对外交流,提出了重视论文发表,这不仅利于提升中国科技对世界的影响,而且有益于人才的造就和培养。但是,一种倾向掩盖了另一种倾向,对发表论文重视起之后,又严重轻视了生产实践。在“以论文论英雄”的导向下,形成了科研与生产的两张皮,造成了90%的科技成果不能转化为生产力,这是极需要改变的。

三是需要克服“锦上添花、花上垒花”的路径惯性。在社会上浮躁之风盛行,政绩工程、形象工程泛滥的影响下,科技战线也同样在资源配置上出现了“锦上添花,花上垒花”的畸形现象。科技管理工作突出重点,是完全必要的,但是往往是,一个项目好的时候,大家都来关心和支持,愿做花上垒花的人是随处可见的。我在江苏看到一个养河豚鱼的项目,后来虽然转为了民营,但在没有“国退”之时,这个企业至少有6个部委来关注,有6个部委给了钱、授了牌。所给资金的支持超过了3000万元。不只是实体研究,就连一个很普通的管理学方面的软课题,不仅在科技部立了项、拿了钱,而且在教育部、发改委、解放军等多个单位和部门立了项、拿了钱。像这样的例子绝非仅有,这种锦上添花,花上垒花的做法,不仅严重浪费了科技资源,实际上也不利于调动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制约了更多成果的形成和出现。

四需要克服靠关系配资源的路径惯性。在社会上升官靠关系、上学靠关系、就业靠关系,就医靠关系的大环境影响下,科研的立项与资源配置也被卷入了关系的漩涡。由此使得会“跑部”的就“钱进”,有关系的就有钱。一个研究所的关系多,这个所的钱就多,一个人的关系多,这个人钱就多。而没有关系的研究所,没有关系的科研人员,要拿到钱就比登天还难。这样会“跑部”、有关系的人拿到大量的研究经费后,就取得了经费的使用权、分配权,甚至可以不干活,就能在学术论文或科研成果的研发名单中排首席,而没有能力跑部、没有关系拿钱的科研工作者,则只好是加入别人的行列,像乞丐一样,为别人的项目出力、流汗。如此,不仅导致了用钱上的浪费和腐败,也导致了广大科技人员对科研经费分配的怨气冲天。

五需要是克服效率优先轻视公平的路径惯性。改革开放的前30年,注重效率优先,特别是科技资源的配置上重效率,这是十分必要的。但是,必须明确让少数人、少数地区先富起来,其最终目的是为了共同致富,曾经的效率优先也是一样,最终还是为了社会公平。

今天我们的人均收入平均已过4000美元的情况下,我国却还有2亿人没有走出世界银行界定的贫困线。我们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十分突出。而要解决这些问题,就一定要重视创新驱动,重视科技能力的提升。实践经验告诉我们,经济的发展是与科技的水平相平行的,要改变发展的不平衡和地区差距过大问题,就一定要科技先行。根据2010年的统计,东部20%的省份汇集了中国35%的高校、40%的科研机构、50%的科研人员、60%的研发经费、70%的高技术企业、75%的技术交易,这说明科技支撑了东部20%省份的发展。但也同时表明中西部80%的地区滞后,与科技资源配置欠缺直接相关。在上述的要素中,60%的研发经费配置在这20%的省份中,这是关键。为了统筹地区发展,解决欠发达地区的问题,就必须重视对科研经费配置的调整,改变过于集中在少数东部地区的现状。人才和成果是随着经费流动的,中西部科技经费上去了,人才就会聚集,成果就会增多,地区的经济才能提升。为此,科学技术管理的顶层设计,一定要立足全局和科学发展,更好发挥科技对提升欠发达地区经济水平的威力和作用,为统筹全局的发展和更好实现公平正义、共同富裕作出大贡献。(待续)

 

 


首页   |  中技网简介   |   特别声明   |  合作伙伴   |   联盟机构   |   诚聘英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