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中技网官方平台!
关注我们:
 服务热线:010-82830965
技术分类
技术分类
服务指南

日本产学研一体化的五大机制与成果转化

发布时间:2019/4/24 17:30:24

 编者按本网转载亚洲通讯社社长徐静波先生(本文原作者)的这篇文章,一是为了更好的探索和寻找适合我国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新方法和新模式,二是对推动提升我国科技创新能力和服务于我国经济社会与发展具有指导和借鉴意义。徐静波先生文章中指出的“日本产学研一体化之所以能够获得成功,日本的专利转换率之所以能够创下世界第一,最关键的因素,是他们放弃了小农经济思想,不以耕种自己的一亩三分田为荣,而是打破国立与私立,大学与企业,政府与民间之间的阶层壁垒,以日本人特有的团队合作精神,站在一个为人类创造美好未来的科研与道德的制高点,通力合作,共享成果,而不是以各自的利益获取为第一合作条件。这就是日本科技创新力的源泉!”观点,我们认为值得学习和参考,希望通过这篇文章能够对今天从事开展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有关政府管理部门和科研机构、大专院校、科技服务机构以及企业等都由借鉴意义和启发。
    本文原标题为:
日本的科技创新力来自何方?   原文如下: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所长刘中民先生,在两会期间递交了一份提案,希望能够建立一个能源领域的国家实验室。他说,因为受到体制机制的限制,目前我们中国的科研机构没有形成成套技术的能力。科研与产业发展始终存在着“两张皮”的现象。因此,他建议:“我们需要全新的从顶层设计出发的科研组织机构,将原始创新快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根据我的理解,刘所长提出的这个设想,其实就是一个产学研一体化的构想。

  如何把大学和科研机构的研究成果,尽可能快地转换为应用技术和产品?是产学研一体化所要解决的问题。中国在过去十几年,也一直在探索这一个问题,不少大学办起了科技公司和产业基地,就是这一种探索的实践。但是,“肥水不流外人田”的小农经济思想,阻碍了科研成果的快速转换,因为许多时候,大学和科研机构并不具备将科研成果转换为应用技术与产品的能力,即使成立科技公司,也不具备专业企业那样完整的产业链转换能力。其结果,教授和科研人员捧着专利自我欣赏,而企业捧着钱到处找技术,两者之间无法构建起一种相互信任与合作的机制,许多科研成果因此变成了保险箱里的废纸。

日本在过去也面临过同样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一个问题,日本政府在2000年就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大学尤其是国立大学与民间企业合作,将研究成果奉献社会。那么,日本如今是如何实现产学研一体化的呢?

01

专利转换率:中国10%,日本80%

 

这几年,全世界有一个话题,那就是中国的专利申请数量,已经超越美国和日本,名列世界第一。但是,一个严峻的事实是:中国专利的转换率只有10%,而美国达到70%,日本更是达到80%。

  为什么日本的专利转换率能够达到这么高的水准?有三个基本的原因:

  一是日本人天生性格追求极致完美,做事严谨、执着、精益求精,当自己认为技术还不够完美时,绝不会拿出手,因此,专利的质量很高,可开发可应用性强。

  二是在技术研发方面,日本有三个指标名列世界前茅:

  1,是研发经费占GDP的比例位居世界第一;2,是由企业主导的研发经费占总研发经费的比例世界第一;3,是日本核心科技专利占世界第一。

  三是产学研一体化做得好。大学与科研机构从研究阶段开始,就与企业紧密协作,使得众多的科研工作都是有目的地实施,并能够迅速转换为实际成果。

  正因为有这三个原因,使得日本的科研成果,不仅能够迅速地转换成产品,同时几乎可以做到发明一项,应用一项,减少科研经费的浪费。

日本的产学研一体化,是从2004年正式开始实施的。这一年,日本国会修改了《国立大学法人法》,将所有的国立大学法人化,并将大学的使命,在“教育”、“研究”之上,加上了一项新任务,那就是:“研究成果的社会还原”。这里的“研究成果的社会还原”是指通过将大学创造出来的科研新成果应用到社会,使其产生出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在创造社会活力的同时,形成对下一个创新活动投资的良性循环。

02

产学研一体化的五大机制

       

那么,日本是如何实施产学研一体化呢?

  首先,日本建立了产学研合作的顶层设计集团。这个顶层设计集团,叫做“产学官合作首脑会议”,这个平台是在2001年开始成立的,由产业界、大学、研究机构、中央和地方政府的首脑组成,首脑会议每年举行一次,首脑们聚集一堂,围绕强化、推进产学官合作,站在产学官各自的立场交换意见,并将这些意见反映在政府的具体政策制定上。

  顶层设计的第二个层面,是建立产学研合作推进会议。这是业务层面的产学研合作平台,从2002年开始实行。全国负责产学研合作的第一线的管理者、研究者等,针对具体的课题进行对话协商、开展信息交流和成果展示。另外,这一个会议还对产学研合作中的优秀事例进行表彰,实施“产学研合作功劳者表彰”活动。

  第二,建立开放的共同研究中心。这是在大学里设立的以推进产学研究共同研究为目的的核心设施。共同研究中心除了提供研究场所和条件外,还进行技术研修、技术咨询、研究信息提供等各种活动。

  共同研究中心是从1987年起,由日本政府下令,在各国立大学开始设立,随后在一些私立大学里也开始设置。这个研究中心的最大好处,就是向全社会开放,企业技术人员也可以进入这个中心,与大学教授和其他研究人员一起从事某一技术和科研项目的研究。同时,别的大学的研究人员,也可以跑到另外一所大学的研究中心,去使用科研设备,组建共同的研究小组。譬如,私立的早稻田大学的教授,可以跑到国立的东京大学,与东京大学的教授一道,利用东京大学的科研设备一起从事共同研究。这样一来的话,从事同一课题研究的各行各业的科研人员,可以集中在一个研究室里,组建成攻关小组,在短时间里取得优秀的成果,而不是各种各的自留地,同行之间实行技术封锁。

  又如,丰田汽车公司、NEC公司将新能源的各种设备搬进了千叶大学的实验室,与大学展开共同研究。

这个共同研究中心不断产生出世界领先的科研技术。最近开始进行临床治疗试验的脊椎神经细胞修复治疗瘫痪技术,就是由私立的庆应大学与国立的京都大学的教授们一起合作研发的。

  第三,企业与大学、研究机构的合作研究。产学研合作研究是将大学具有的研究能力,与企业的技术开发力量结合起来进行的开发研究。最常规的合作模式,是大学接受来自民间企业等外部机构的研究人员和经费,大学教师和民间研究者以对等的立场,根据契约关系共同进行课题研究。经费的负担根据约定来决定,通常大学负担设备和设施的维护、管理费用,民间企业负担直接研究经费。有时日本政府的文部科学省也会给予适当补助。取得的研究成果、发明专利等通常由国家和民间共有。这种研究称为“共同研究”。

  譬如,京都大学不仅是日本,也是全世界研究iPS细胞的高地,尤其是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山中伸弥教授领导的研究所,更是全世界再生医疗领域的最尖端的研究基地。攻克帕金森病、老年性黄斑失明疾病堡垒的技术,都来自于这一个研究所。如何将这些研究成果尽管转换成药品?研究所自然缺乏技术开发力量和经验,于是,日本最大的制药企业——武田制药公司,就每年提供10亿日元(约6000万元人民币)的研究经费,派遣技术与药品研发人员进入京都大学的研究所,与山中教授的团队一起开展合作研究。而山中教授的助手,并不是一些博士硕士研究生,而是来自于各个大学的iPS细胞研究的教授,虽然同为教授,但是他们甘愿在山中教授的研究所里充当研究助理,在山中教授的领导下,从事iPS细胞的新领域新技术的研发。

产学研合作研究的另外一种形式,是“委托研究”。委托研究是大学接受企业或国家机关、地方政府的委托进行公务研究,然后通过向委托者报告成果内容的一种合作形式。这里的“公务研究”是指建立在大学教师本来的研究基础上的研究。委托研究的成果或发明专利一般情况下归国家所有。

  值得一提的是,日本绝大多数的大学,对于教授们的科研成果不进行一年一度的定期考核,更不会与其个人的评级与待遇挂钩,因为基础科学研究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往往需要5年甚至10年时间,要在一年中拿出有质量的研究成果或发表核心论文,容易造成科研的浮躁。“让教授与科研人员安心搞研究”,也是日本产学研机制中的一项重要原则。

  第四,各个大学成立知识财产本部,作为开展产学研合作研究的对外合作窗口。这种知识财产本部是从2003年开始,根据日本政府的要求设置,由各大学的副校长担任本部长。主要业务内容包括知识财产、政策等各种规程的建设,以及确保从事知识财产活动人才的组织体制的建设,目的是为了构建和强化产学研合作体系,将大学的研究成果更好地转换成应用技术与产品,造福社会。

  第五,举办大学科研成果展览会。这项活动是大学和公共研究机构将各自拥有的最尖端技术,向产业界进行宣传的大型活动,被称为“创新日本活动”。这项活动始于2004年,由日本政府的科学振兴机构(JST,类似于中科院)负责主办。展览会期间,举办大学和产业界的研究者讲演,新技术说明会以及关于大学创办创新型企业等情况的介绍,目的就是要让企业了解大学与科研机构的最新研究成果,搭建起双方开展产学研合作的平台。

             
              03

          放弃小农经济思想,发挥团队合作精神

 

从上述的介绍中,大家可以发现,日本产学研一体化之所以能够获得成功,日本的专利转换率之所以能够创下世界第一,最关键的因素,是他们放弃了小农经济思想,不以耕种自己的一亩三分田为荣,而是打破国立与私立,大学与企业,政府与民间之间的阶层壁垒,以日本人特有的团队合作精神,站在一个为人类创造美好未来的科研与道德的制高点,通力合作,共享成果,而不是以各自的利益获取为第一合作条件。这就是日本科技创新力的源泉!

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还有一位院士,名叫“张东辉”,是我的同乡好友。他在微信上给我留言,说会把我的意见转告给刘中民所长。我说我要给刘所长写一篇文章,介绍日本如何实施产学研一体化合作机制,提升科技创新与转换能力的事例。这一篇文章,希望刘所长能够听到,希望日本产学研一体化的做法,能够为完善中国产学研合作机制,提升中国综合的科技竞争力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


    作者:亚洲通讯社社长徐静波
         来源:科创驿站            转载:中技网技术转移研究院

 

 


首页   |  中技网简介   |   特别声明   |  合作伙伴   |   联盟机构   |   诚聘英才